新聞中心
防范低碳轉型中的五大風險
碳達峰試點是落實中央“雙碳”頂層設計的重要舉措,承擔為全國碳達峰先行探路的關鍵角色。碳達峰試點建設要遵循積極穩妥、因地制宜、改革創新、安全降碳的核心原則,尊重產業演進、科技進步規律,統籌發展和安全,妥善防范和化解探索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形成具有前瞻視角、戰略思維和推廣價值的低碳轉型風險管理方案。
審慎把握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節奏,防范經濟“未立先破”風險。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重要驅動力。目前,全國各地持續深化“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實踐,有力推動了發展方式的轉變。一方面,要以新質生產力量化指標為基礎,密切追蹤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經濟新引擎已穩固而“立”的關鍵標志,重點關注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規上工業研發規模、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和產值增速等指標,以此指導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同時,要考慮傳統產業轉型所面臨的國內“雙碳”要求和國際綠色規制等多重挑戰,分析其對于供應鏈產業鏈安全韌性的作用,制定傳統產業轉型風險緩釋和對沖方案。另一方面,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占主導地位的城市,要統籌規劃好能耗和碳排放攀峰過程中的碳排放存量調整和增量準入,切實提升碳生產力,避免過于激進的減碳手段造成發展空間壓縮、發展動力不足的風險。同時,要客觀認識試點城市的產業基礎、發展階段和在區域發展中的定位,形成兼顧城市比較優勢和產業協同功能的“雙碳”進度評價指標,防范“簡單一刀切”考核機制導致區域發展不均衡進一步加劇的風險。
系統謀劃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防范能源“新而不穩”風險。能源脫碳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基礎支撐,“用能電氣化+電力去碳化”是重要手段。一方面,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產業、數字新基建等日益成為推動用電增長的主力軍。目前,一些地區電力對外依存度較高,本地電力消費增加將導致電力輸出地的碳排放壓力增加。在此背景下,要避免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不協同引發的“供不應求”“碳泄漏”等風險。此外,還要對電力系統低碳轉型過程中的“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建立預警和應對機制,防范小概率極端氣候事件和可再生能源發電波動性等對電力系統穩定性引發的不同程度的風險。另一方面,注重運用核能、氫能、煤電機組耦合生物質發電、新型儲能等清潔能源形式,護航能源系統“平穩安全轉綠”。其中,關注能源轉型過程中風險控制成本通過電價改革等向終端用戶的傳導,積極提升電網、發電企業、電力用戶、政府等主體在能源轉型風險防范和化解方面的有效協同,實現共同價值最大化。
全面監測響應就業結構變化趨勢,防范就業“失而不得”風險。產業結構調整將會引起就業結構變化。一方面,低碳轉型伴隨著部分傳統行業的就業損失,以及新興產業、新型職業等就業創造。然而,新就業機會并不一定產生于原有就業機會消失的地區或產業,其對就業群體的專業技能往往提出更新或更高的要求。可以說,不同人群對于低碳轉型中就業形勢變化的適應能力存在差異,要以“在綠色轉型過程中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為指引,開展低碳轉型就業影響評估并制定綜合應對方案,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另一方面,對中短期內就業形勢變化較劇烈、就業損失較集中的行業,要重點保障勞動者權益,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再就業促進機制。其中,針對碳排放管理師、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綜合能源服務員等新職業,建立完善新型職業培訓認證體系和綠色低碳人才引育激勵政策等。同時,從中長期來看,要增強人口、產業、教育等多領域政策的正向耦合,在轉型中推動就業高質量增長。
科學評估金融體系氣候風險暴露,防范資產“受損擱淺”風險。氣候變化風險對金融體系產生深遠影響,既包括極端氣候、生態系統損失等造成資產價值下降或損失的“物理風險”,也包括公共政策變化、技術變革、市場偏好轉變等引發的“轉型風險”。氣候風險會通過多種渠道向金融體系傳導,并最終損害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一方面,部分高碳排放企業轉型不及時,或者高碳產能提前退役,將面臨資產擱淺風險。可以說,化石能源、化工等產能非必要性擴張會形成高碳鎖定,并引發相應的巨額資金沉淀閑置風險。同時,氣候風險還會直接或間接導致地方政府資產及擔保品價值受損,從而使其實際控制的融資平臺公司融資難度加大。另一方面,若對傳統高碳行業采取“踩踏式、冒進式”中斷融資策略,可能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將氣候風險納入金融行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探索推動企業開展氣候信息披露,啟動搭建氣候風險和綠色轉型數據平臺,針對金融領域氣候風險及韌性開展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進一步豐富轉型金融的政策工具包,加快提升政府和企業識別、應對氣候風險的能力。
權衡控碳科技創新需求緩急主次,防范資源“時空錯配”風險。科技創新是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邁向“雙碳”目標包含平穩達峰、快速降碳、全面中和(深度脫碳)等三個階段,“雙碳”科技創新需求亦具有鮮明的階段性。一方面,對碳達峰階段而言,煤炭高效低碳、靈活智能利用的基礎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研究方面仍需加強,綜合能效、可再生能源穩定性、新一代核能等領域的科技創新仍大有可為;在全面中和階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技術將助力走好“雙碳”最后一公里。其中,地方政府對于“雙碳”科技創新進行引導和支持時,要結合自身產業基礎和科創優勢,客觀權衡中短期科技創新重點和長期技術儲備之需,對科創資源切勿“平均分配”“一哄而上”“人云亦云”。另一方面,要做到“長期主義”的堅持和“與時俱進”的靈活之間的平衡,建立“雙碳”前沿和顛覆性技術預測、發現和評估的動態機制,定期更新和調整技術研究部署。其中,將示范試點項目作為檢驗“雙碳”技術應用安全性的重要載體,充分評估相關技術大規模應用的社會經濟影響與潛在風險。
來源:中國環境報
![]() |
一體化物化生化處理池:原理與應用.. | [2025-04-18] |
![]() |
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第七屆生態環保產業..... | [2025-04-17] |
![]() |
MBBR技術提升污水處理效果.. | [2025-04-17] |
![]() |
新品發布|生物衛士BioGuard?幫您診斷.. | [2025-04-16] |
![]() |
雙氣浮工藝:污水處理的雙刃劍.. | [2025-04-08] |
![]() |
工業污水分質處理:精準治理新路徑.. | [2025-04-16] |
![]() |
工業污水資源化:政策賦能綠色轉型.. | [2025-04-15] |
![]() |
智能化轉型:工業污水治理的破局之路.. | [2025-04-14] |
![]() |
生物濾池:高效凈化的“生態衛士”.. | [2025-04-08] |
![]() |
機械脫水:污泥含水率的極限挑戰.. | [2025-04-07] |
工業污水處理 |
污水處理成功案例 |
污水處理系統改造 |
污水處理解決方案 |
武漢格林環保設施運營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C)2017 網絡支持 生意寶 著作權聲明 鄂ICP備14006768號 公安機關備案號:420105020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