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污水處理就是污染控制和達標排放嗎?
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間,主導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領域發展的政策是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以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任務,關鍵指標是全國規劃范圍內的城鎮污水處理新增規模建設。隨著“水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啟水務綜合治理時代,《“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將初期雨水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列入主要任務之中。到“十四五”時期,“建設規劃”演變為“發展規劃”,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重點是“強化設施弱項”,新增規模大幅縮減,主要建設任務落在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和污水管網補短板上。
此后,隨著《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關于推進污水處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實施意見》等的出臺,可以清楚看到行業目標從點狀治污到效果導向、協同聯動的演化,出于綜合效果要求污水處理廠之外的全鏈條配套設施跟上進度、加強運營;出于降碳需求,污水處理廠開始被視為“資源”,探索資源化、能源化再生利用。同時,產業發展也從大建設時期、提標時代,發展到了查漏補缺、提質增效的階段,行業關注的重心也從污水廠達標運營逐漸向外擴展,包括污水收集、管網建設與運維、溢流污染治理、再生水回用、協同降碳等,內涵日益豐富。
污水處理和污染治理仍然在路上。生活污水處理重點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關注污染控制和達標排放,而是在經過集中追求達標排放的階段后,生活污水處理更深層次的需求顯現了出來。黑臭水體、斷面考核、擴綠增長、美麗中國等生態目標的實現,需要污水處理在指標管控之外,將更多的價值場景納入考慮范圍。
在當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建設完畢、提標改造告一段落的背景下,城市污水處理率接近“滿分”。但與此同時,污水廠進水中有機污染物常年偏低,城市河道水體黑臭頻發,生態環境治理“體感”不佳。因此,“污水處理收集”問題凸顯。根據最新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當前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僅為70%,污水收集效能提升空間較大。而這僅是城市數據。從全國范圍來看,管網系統覆蓋率只有50%不到,加上大量外水,使得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負荷偏低。可以說,只有一半左右的污水得到了處理。管網系統的覆蓋不足、合流制、運營效率等問題,在導致低濃度進水以外,還進一步帶來了溢流污染、城市內澇等問題。提高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一方面應改變重地上基礎設施、輕地下管網建設的傾向。另一方面需加強頂層設計、解決雨污水混接的管理問題,規范管道材質和施工監管標準等。
綜合來看,我國污水處理系統工程作為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仍然在路上。一是加強污水處理系統特別是排水體制的頂層設計,制定提質增效、強弱項補短板的路線圖。二是治理雨季溢流污染要考慮我國的國情,在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8%,甚至遠遠高于發達國家水平的情況下,要首先考慮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污水處理廠的能力進行擴能增容,然后考慮在線和末端的儲存,最后才是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采取行政、法律和經濟的綜合手段,限期解決低濃度污水問題,杜絕劣質下水道工程。
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利用的新場景與新增長點。在問題導向的污染控制之外,污水處理領域在新時期也有著全新的應用場景及新的潛在增長點。水務行業的視野和思維,正逐漸從污水處理廠自身運營走出去,與城市治理中的其他維度產生聯系。
一是再生水參與城市更新。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高標準出水就近可取、水量穩定、水質可控,可作為“城市第二水源”“工業第一水源”參與到城市更新中。在可預見的將來,再生水至少能夠以三種方式參與城市更新。首先,通過供給可持續的水資源,釋放高耗水企業的發展空間,繼續支撐中長期經濟發展目標。其次,改變自然稟賦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限制。我國西北部地區發展受限,水資源供給不足是其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再生水資源可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西部經濟發展。最后,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諸多前沿科技領域對于產業用水有著不同的指標需求,是高品質再生水的潛在用戶。如芯片制造用水的水質要求非常高,這也是再生水利用領域的技術制高點。
二是區域再生水循環構建缺水地區水生態。在我國水資源匱乏區域,水資源分配需經過嚴格規劃與調控,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生產生活所需。與此同時,常伴有區域水面有限、生態補水供給不足的問題。而在區域再生水大循環的思路下,污水廠數萬噸的流量,通過水質提升,或將成為城市穩定安全的生態補給水源,支撐一個區域的水生態系統重構。
三是地下污水廠塑造城市新景觀。傳統地上式的污水處理廠占用大量城市用地,限制周邊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嚴重影響周邊地區的土地價值。在此背景下,地下污水處理廠作為一種城市污水解決方案,能夠釋放出地上空間,可以為城市更新提供更多發展空間;由于污水廠本身能夠穩定輸出水資源,能夠打造綠化親水的生態景觀或主題公園,形成城鄉生態綜合體建設與地下污水廠結合的諸多可能,從而將污水處理廠的“負資產”變為生態的“正資產”。
(作者系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來源:學習時報
![]() |
一體化物化生化處理池:原理與應用.. | [2025-04-18] |
![]() |
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第七屆生態環保產業..... | [2025-04-17] |
![]() |
MBBR技術提升污水處理效果.. | [2025-04-17] |
![]() |
新品發布|生物衛士BioGuard?幫您診斷.. | [2025-04-16] |
![]() |
雙氣浮工藝:污水處理的雙刃劍.. | [2025-04-08] |
![]() |
工業污水分質處理:精準治理新路徑.. | [2025-04-16] |
![]() |
工業污水資源化:政策賦能綠色轉型.. | [2025-04-15] |
![]() |
智能化轉型:工業污水治理的破局之路.. | [2025-04-14] |
![]() |
生物濾池:高效凈化的“生態衛士”.. | [2025-04-08] |
![]() |
機械脫水:污泥含水率的極限挑戰.. | [2025-04-07] |
工業污水處理 |
污水處理成功案例 |
污水處理系統改造 |
污水處理解決方案 |
武漢格林環保設施運營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C)2017 網絡支持 生意寶 著作權聲明 鄂ICP備14006768號 公安機關備案號:42010502000419